关注我们
LOGO
 
 
  动态新闻
  news

  • 没有文本
NEW 动态新闻
智能化背景下机器人和人的发展关系探讨
来源: | 作者:pmod84a71 | 发布时间: 2018-01-29 | 73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导读: 文章通过探讨智能化背景下机器人和人的“替代”关系,指出智能机器人推动了生产力各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提高,人获得了更多发展智力资本和休闲的机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智能化背景下机器人和人的“替代”关系,指出智能机器人推动了生产力各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提高,人获得了更多发展智力资本和休闲的机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会威胁到人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解放劳动力,但必须构建多主体联动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树立全新的人机发展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避免人的发展向片面化以及单向度方向发展。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人的发展;劳动者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刊发于《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3期。

一、引言

2016年4月2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共同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万众创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这有助于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我国机器人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和市场经济需求的推动下,机器人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占全球销量的1/4。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继续扩大市场规模。同年,《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制造装备的高智能化和制造过程的全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核心代表,其发展趋势由简单的零件控制逐渐发展到智能化,引发了新一轮制造改革。

21世纪,智能机器人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工具,它能够突破劳动者的生理极限,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能化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智能机器人的运用愈加广泛。工业机器人能够提升生产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各类成本。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力的作用日渐突出,其较高的精准度、较快的工作速度、超长的工作时间、较低的运转成本等特性受到生产企业的高度欢迎,引发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智能制造市场,导致机器排挤工人现象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的“技能性失业”逐渐增多,高“失业率”将成为机器人主导生产过程下的新常态。机器人能否创造价值?机器人是否威胁到普通劳动者的权益?是否威胁到人的主体性地位?智能化背景下,分析“机器排挤工人”所带来的现实问题,深入探讨“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