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有关机器人的技术研究
机器人技术研究主要指在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内开展的对人的活动进行功能模拟的科学研究,该层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高科技领域。在不同人的视野中“机器人”有不同的定义,机械和电子研究领域内的机器人指的是: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工智能控制下,无需人的现场干预,能自动完成某项任务的机械设备①。技术领域内的机器人研究可分为两大部分:对人的思想模拟和对人的身体的仿造。总体来看,在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的机器人研究都是建立在机械还原论的基础上的,即把人这一有机体展现出来的种种功能通过数学和无机材料加以还原和重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机器人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机器人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概率也不断增大。
(二)机器人影响的研究
机器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即技术反思范畴内的研究,其主要指对机器人科技研究、研究成果、技术应用等方面所进行的理论性思考,结合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对机器人本质的研究、机器人观念的形成的研究、机器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等。
阿西莫夫曾经提出“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可以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指挥;机器人也可以保护自己,但前提条件是不违反伤害人类与听从指挥等。以上三条原则已成为机器人学科研究的主要准则。
马丁·福特在其著作《机器人的崛起:科技对未来职位消失的威胁》(Rise of the Robots: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一书中指出,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工资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机器人逐渐取代人们的很多工作,掌握高科技的一般都是社会上的少数有钱人,他们掌握了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财富,*终导致社会总体消费力持续下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在生产中,机器人和人必然要形成一种“替代关系”,即功能上的类同决定了机器人可以替代劳动者从事一些具体劳动,**次工业革命引发了用机器代替劳动者的改革,机器人的发展很可能会造成“人脑失去价值”。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了机器因素和资本主义生产间的关系,其中涉及生产过程中工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机器排挤工人”的著名论断,认为大量工人由于机器的运用而丧失了生活资料。⑤人们生产机器人是为了使用机器,用机器代替劳动者,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工人捣毁机器”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工人砸毁机器的原因在于,工人的劳动被更廉价高效的机器所代替,威胁到了工人阶层的生存,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向自己的“竞争者”机器发起了战争。人们发明了机器,将劳动者从繁重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工人们的生存却受到威胁,究其原因,是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导致工人们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