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使得生产工具获得较大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人力资本。但是,机器人的实质仍是生产工具,只是因为被人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补充性工具,智能机器人在科学技术社会中扮演广泛而又重要的角色。
2. 智能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随着智能制造的普遍化和智能机器人的广泛运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使生产中所使用的人越来越少,物的因素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究竟会不会影响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性质呢?按照机器人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观点来看,肯定会影响的。但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已经指出,生产技术的进步,“只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量的关系,或者说,只改变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而不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会使生产资料(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来看,由于劳动者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活动,进而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使得机器人被磨损和消耗,因此机器人的价值就转移到了所生产的新产品中,成为新产品价值的构成部分。机器人在生产中能够转移的价值是以它所消耗磨损而失去的价值量为标准的,这个价值量是由其被生产时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只是由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其自身已有的价值转移到了新产品中而保存下来,其价值量没有变化,它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不变资本”之列。价值不是机器人创造的,而由是人的劳动形成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企业所获得的高利润不是机器人创造的,而是由使用机器人的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
从劳动二重性观点来看,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属于具体劳动,它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耗费”,因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是机器人。从抽象劳动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先进的智能机器人,还是落后的手工工具,只要能够将劳动者的劳动作用到劳动对象身上即可,而劳动资料本身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不仅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工具变得更加先进,但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3.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解放了人力,促进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人们从环境恶劣、高风险、高重复性或者需要高强度体力和脑力支出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发展自身智力成本和休闲的机会,促使人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智能机器人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发挥了较大的补充性作用,激励人们积极提高自身的智能水平和知识水平,增强工作技能,帮助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短期来看,智能机器人的普遍运用使得部分劳动力市场可能会消失,但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会创造一些更好、更优质的工作岗位,可以激励劳动者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和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