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LOGO
 
 
  动态新闻
  news

  • 没有文本
NEW 动态新闻
智能化背景下机器人和人的发展关系探讨
来源: | 作者:pmod84a71 | 发布时间: 2018-01-29 | 7323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技术进步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机器排挤工人。智能制造的发展,使得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剩余出来,“技术性失业”越来越普遍。机器排挤工人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从内、外两个原因进行考察。内在的原因是,劳动者只是把自己当作只能从事“无差别劳动”的“工具”的工人,在机器作为主导的生产中身心受到扭曲,竞争力较弱;外在的原因是,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大化,没有切实为劳动者考虑,导致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进而由于自身技能水平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工具,造成“被失业”。尽管技术性进步属于“创造性破坏”,它会造成那些不能适应新生产技术的摩擦性失业上升,但也会带来更高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使劳动者脱离单调、重复、创新性较低的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并且,技术进步会带动收入和*终消费的增长,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形成新的资本—劳动比,会内生地提高劳动力的需求量。不管智能机器人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生产仍然要依靠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本依旧是全球分工与贸易的重要经济指标。

尽管智能机器人的普遍运用导致部分劳动者暂时失去工作,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客观存在,但是机器人替代人们去从事那些高强度、高危险、高精度的工作,劳动生产率获得较大提高,同时人们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智力资本和休闲的机会。

(二)智能机器人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推动了劳动资料的发展。劳动资料的变革是生产方式的重要起点,*原始的生产资料是手工工具,接着发展成简单的机械工具,*后发展到智能型的机器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演变,生产工具获得较快发展。智能机器人的迅速发展代表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大力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社会生产水平也随之提高,进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机器人的广泛运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侧面反映了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生产也是由机器人的发展引起的,由过去的支配廉价劳动力到人工操作机器人,从简单的铁器工具到智能机器人,先进的智能机器人替代了人力、畜力。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逐渐成为重要的劳动资料,比过去的一般机器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机器人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资料,它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⑦。从劳动过程来看,机器人是劳动资料,是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用来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任何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生产加工,进而创造新产品的过程。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使得生产工具越来越便利,劳动者的操作过程越来越高效。无论智能机器人多么先进,它归根结底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人力资本,是生产中的物质要素。不是机器人在生产新产品,而是人在使用机器人生产新产品。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运用推动了劳动资料的改革,即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是人类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手段,是经过改良后更加高级的生产工具。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才能加以掌握,进而熟练操作和使用。尽管部分智能机器人已经具备人类的一些简单特征,拥有了自主反馈能力,但*终仍然需要人来间接控制。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使得生产工具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也逐渐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机器人在功能上弥补或是延伸或是替代人们的部分能力,是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智能机器人和一般机器不同,人们预先输入控制程序和命令指令,使之可以独立于人之外自行运动,但其实质仍然是机器,属于一种比较高级的劳动资料。马克思说过:“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尽管机器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运转能力,但机器人无法引起、调控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此外,机器人本身是由人类制造生产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人间接或者直接控制,也需要人的管理以及维修等,脱离开人类,智能机器人无法发挥原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