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
(原标题:一个机器人创造3.6个岗位 AI产业化创造五大就业新方向)
AI人才缺口调查之一
“***去年7月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里面内容比较多,跟教育相关的有三个部分,培养聚集AI高端人才、培训,以及开展科普活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执笔组主要成员李修全日前在广州出席启迪中海科技园开园仪式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人机协同技术将成为一种主流的生产和服务方式。人工智能在就业方面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也需要教育来进行适应。
不过,南都记者留意到,关于AI人才紧缺的话题近期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的高校并没有“人工智能”这个专业,而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也数量有限。按照《人民日报》此前报道,我国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供求比例仅为1:10。对此,李修全向南都记者透露,“教育部应该很快会有动作。”
AI产业化创造五大就业方向
“人工智能在就业方面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一部分简单的工作会由人工智能完成,而更大部分的工作是人机协同实现智能化。由于人的一大部分精力腾出后,又会创造出新的岗位。”李修全在当天的演讲中深度解读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创造的几大就业方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研究,每部署一个机器人,将创造出3.6个岗位。中国电子学会研究发现,每生产一个机器人至少可以带动比如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配套服务、品质管理、销售等劳动岗位,李修全表示,相关行业的带动都是新就业方向。
其次,人工智能对于产业化的渗透,目前普遍认为是终端替代,这意味着*简单、能够实现数据化的终端岗位将*先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比如法律助理、银行柜员、金融分析助理、货车司机,以及速记、翻译、导游等。但在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智能化项目的落地应用,需要大量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等岗位。不仅如此,在现阶段数据驱动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数据清理、数据标定、数据整合等工作,对人的依赖还是非常强,因此对普通数据处理人员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也是就业增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