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LOGO
 
 
  动态新闻
  news

  • 没有文本
NEW 动态新闻
从Robot到Cobot:机器人发展来到“人机共融”时代
来源: | 作者:pmod84a71 | 发布时间: 2018-04-27 | 39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人预言人机共融机器人Cobot从Robot演化而来,将在2025年以后成为机器人中的主流,未来还将衍生出大量新的工作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王天然说,Cobot的使命不是取代人,而是响应环境、要灵活、与人合作。“人机关系的改变,将成为一个新的突破。”

  人机共融助力智能制造

  在国家机器人论坛上,德国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副总裁杜品圣在题为《人工智能助力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的演讲中提到,在人机共融机器人时代,人工智能将扮演重要角色。

  “人工智能是按照人的器官功能,如模拟人的眼睛、耳朵、大脑等机能进行开发研究,没有这些,机器人不会成为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武器。”杜品圣说,在过去的十年里,人工智能一直在对制造业起提升作用。正如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授Wahlster所言,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充分实现工业4.0。

  杜品圣告诉记者,将智能机器人应用于整个生产制造链,意味着更大范畴上的人机共融。“未来的自动化制造,不是机器换人、工厂无人、机器造人,而是机器助人、工厂要人、智能学人。”他举例说,比如,人同时操控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灵活性;人与机器人协调互动,不仅将提高机器人的加工精度和加工速度,还能增强机器人的自学习功能。

  “未来,人机共融机器人系统,还将进一步利用专家系统和*优决策系统,开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杜品圣表示。

  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浙江义乌“世界杯订单”机器换人的问题,指出工厂并未找到适合中小规模工厂的柔性换线方案,认为“机器换人后的效率并不明显”。

  “这说明仅依靠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已经不能胜任人们对效率提升的要求,感知型机器人或协作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美的集团电机技术研究高级工程师龚黎明认为,协作机器人以其安全、低成本、易于上手的使用方式和较低的改造成本,特别适用于以小批量、定制化为主的中小型企业。“长期来看人机协作是方向,人机融合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关键部件亟待国产化

  在跟上机器人发展新趋势的同时,龚黎明提醒,我国工业机器人目前国产化率不足30%,大量进口自日本和德国,特别是在成本占比约70%的伺服驱动系统、控制器、减速器三大核心部件上,亟待实现国产化替代。

  “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制定了在2020年实现50%的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的目标,目前来看,形势不容乐观。”龚黎明说,国产化的关键是三大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但现在除国产控制器较为成熟、是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中与国外差距*小的零部件之外,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交流伺服市场80%左右的市场份额,高端市场国内企业整体份额不足10%;国产品牌减速器占国内市场不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