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任务日益紧迫。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但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和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相比,多数领域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凸显。面向未来,必须着眼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加快实现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落实这一要求,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有活力、*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要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变化,超前谋划、部署、行动,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增材制造、高性能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加快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新一代材料产业体系。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关系未来的核心领域强化军民融合发展,再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传统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之焕发强大生机和活力。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除无效低效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发展。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本质安全水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工业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促进军民融合型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和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重点领域,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鼓励优势企业运用现代化大生产理念,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下决心把工业设计搞上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和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